為什么說寧都起義壯大了
紅軍隊伍極大地震動了國民黨反動當局?
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
1931年12月14日,原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在江西寧都武裝起義,加入紅軍。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一次著名起義。它給了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極大地鼓舞了全國革命人民,這對壯大紅軍隊伍,鞏固和發展中央革命根據地,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原是馮玉祥的舊部,是一支受過大革命影響的部隊。早在1925年,李大釗就派共產黨員到馮部工作,馮還聘請了一批蘇聯顧問和教官。后來劉伯堅、鄧希賢(小平)等一批共產黨員來到該部工作,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大革命失敗后,一批公開的共產黨員雖然先后離開了該部,但大革命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在這個部隊仍然存在,中共的工作、黨員的活動也始終沒有停止過。七十三旅旅部參謀劉振亞就是第二十六路軍中一位與中共黨組織有聯系的黨員,后經中共中央指定為該軍黨的特別支部書記,總指揮部參謀長趙博生到寧都后也經中共中央批準發展為黨員。
第二十六路軍是在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的中原大戰失敗后,在非常苛刻的條件下接受蔣介石的命令改編的,所以一直被蔣視為非嫡系的雜牌部隊。蔣介石出于調虎離山、消除異己的險惡用心,驅使該部離開北方赴江西“剿共”,使他們之間本來就十分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該部到達江西以后,不適應南方的氣候,疫病流行,減員日增,參加第二次“圍剿”的該路軍右路二十七師的先頭部隊又遭到紅軍的沉重打擊,因而官兵厭戰情緒日甚。而中央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的政治影響,更是深深地激蕩著廣大官兵的心。根據地的人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得到翻身解放,真心實意地擁護共產黨、擁護工農紅軍,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揭穿了國民黨的欺騙宣傳,使許多窮苦出身的士兵和下級軍官對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在內心深處產生了共鳴,因而部隊的離心傾向越來越明顯了。
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有共產黨員、總指揮部參謀長趙博生,黨的積極追隨者、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還有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和該旅一團團長黃中岳。趙、董、季、黃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經過一段秘密的醞釀、策劃并與紅軍取得具體聯系之后,采取果斷措施舉行起義。全軍一個軍直、兩個師直、六個旅直、十一個整團,攜帶2萬多件武器,全部參加了起義。劉伯堅在固厚的歡迎會上,曾引用列寧關于“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話,高度贊揚了這一大規模起義的重大勝利和圓滿成功。他還代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央軍委宣布,授予起義部隊以紅軍第五軍團的番號,任命季振同為軍團總指揮,董振堂為軍團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趙博生為軍團參謀長兼十四軍軍長,黃中岳為十五軍軍長。從此,紅軍又一支堅強的戰斗骨干力量迎著革命的風暴光榮地誕生了。
紅五軍團成立以后,中共中央派來了軍團政委蕭勁光、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等大批優秀的各級政工干部,加強對五軍團的領導。董振堂、季振同兩同志也先后入了黨。在中共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中央革命根據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經過短時間的教育、整頓和改造,部隊面貌煥然一新,不久就以嶄新的姿態和兄弟部隊并肩戰斗,活躍在民族解放的戰場上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