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中央革命根據地范圍
是隨著紅軍革命戰爭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
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領起義武裝,在羅霄山脈中段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初步建成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建立了工農紅軍第四軍(開始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了平江起義,組成紅五軍,接著開辟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紅五軍一部,還參加了保衛井岡山根據地和創建贛南根據地的斗爭。這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后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1930年6月,紅四軍和贛西南的紅六軍(同年7月改稱紅三軍)、閩西的紅十二軍,整編為紅一軍團(開始稱第一路軍);湘鄂贛的紅五軍和紅八軍,整編為紅三軍團(不久組建的紅十六軍亦編入該軍團)。8月23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的永和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成立后,第二次攻打長沙未克,主動撤離長沙,進占株洲、醴陵、萍鄉、袁州(宜春)等地區,于10月4日攻占吉安,解放了贛西南的廣大地區,然后北上袁水流域,這就使贛江兩岸的蘇區連成一片,湘鄂贛和贛西南兩塊根據地開始聯接起來。這種情況,同中央蘇區的最初來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1930年8月,中央為鞏固和發展蘇維埃區域,加強對紅軍的集中領導,“決定在湘、鄂、贛三省蘇維埃區域中,成立蘇維埃區域的中央局,以指導所有蘇維埃區域中的工作(當著有些蘇區還沒有連成一片時,則由長江局、南方局或省委暫管)。”不久以后,中央蘇區的名稱,就開始出現于中央的有關文件中,并根據當時的情況,明確地指出了湘鄂贛和贛西南兩塊根據地為中央蘇區。10月28日,在中央給贛東北特委并紅軍前委的信中,將全國主要紅色區域,概括為六大蘇維埃根據地,即:“一、中央區——湘鄂贛及贛西南;二、湘西、鄂西;三、鄂東北;四、贛東北;五、閩粵贛;六、廣西。”
1930年11月,在第一次反“圍剿”期間,由于湘鄂贛和贛西南兩塊根據地重新被敵人分割,又有贛江之隔,中央蘇區的范圍就縮小到贛南一塊根據地,因此又稱江西中央蘇區。當時,鑒于贛南根據地和閩粵贛根據地(主要部分是閩西)靠近,中央確定將閩粵贛根據地劃入中央蘇區的范圍,并把打通兩塊根據地的聯系,作為紅軍的重要任務。1931年4月4日,中央在給閩粵贛特委的信中明確指出:“閩粵贛是整個中央蘇區的一部分,它應當鞏固這一根據地,打通中央區的聯系,但在今天閩西這一嚴重情況下,閩西首先應當保持這一根據地,如果企圖先將閩西的紅軍與中央區會合,必然要放棄閩西根據地。”在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反“圍剿”斗爭中,紅一方面軍采取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從5月16日至31日,先后在東固、白沙、中村、廣昌、建寧等地區,五戰五捷,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7月,敵人發動第三次大規模的“圍剿”,紅一方面軍才千里回師,退卻到贛南根據地的后部——興國地區,準備戰略反攻。9月,紅一方面軍在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后,又在閩贛邊界的廣大地區,乘勝發動了戰略進攻。主力紅軍首先展開于石城、長汀、于都、會昌四縣,消滅地主武裝,開展群眾工作;爾后又轉向武平、尋鄔等縣開展工作,使紅軍和根據地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贛南和閩西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從此,兩塊根據地成為一個整體,統稱為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這時,中央根據地發展到21個縣;江西的黎川、廣昌、瑞金、興國、寧都、石城、于都、信豐、會昌、安遠、尋鄔11個縣;福建的建寧、泰寧、寧化、清流、長汀、連城、上杭、龍巖、永定、歸化10個縣,總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50萬人。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