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什么要帶領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隊伍上井岡山?
毛澤東選定井岡山作為根據地是有一個過程的。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軍事上失利之后,必然要考慮部隊退卻方向和找一個落腳地點的問題。那么在這緊急關頭,毛澤東先是摒棄打長沙的原定方案,提出退兵湖南汝城。而后又放棄這一方略,決計轉兵井岡山。為什么會有這一戰略上的重大變化呢?
首先,這與1927年9月21日宋任窮帶給毛澤東一封中共江西省委的密信有關。1927年,起義的葉挺、賀龍主力南下廣東后,中共江西省委已于8月就制定了各有關負責同志分散隱蔽的應對策略。在省委機關已經轉入地下狀態的情形下,交通員宋任窮在省委的秘密駐地見到了汪澤楷。汪澤楷對宋任窮說道:“你來得正好,聽說‘秋暴’的隊伍已離開瀏陽向蓮花一帶行動,你趕快帶一封信去。寧岡有我們黨的組織和黨的領導下的幾十支槍,要他們到那個地方去。”毛澤東看到汪澤楷的指示信后,立刻與前委所剩的幾個委員商量,但沒有得到贊同,最后,毛澤東以決斷的語氣說:“目前敵強我弱的形勢,需要我們退到井岡山這樣的地方去。這件事,我會向湖南省委報告的。”
于是,工農革命軍自文家市南下,經蘆溪、三灣,于1927年10月3日抵達寧岡縣古城。前委在古城召開了擴大會議,邀請了寧岡縣當地黨組織的負責人龍超清、龍國恩、肖子南等同志參加。因為有當地的同志參加,對當地的情況有所了解,并且經過他們的幫助,工農革命軍爭取了井岡山的地方武裝袁文才、王佐,得以進駐茅坪,安置傷員,設立留守處。
其次,1927年11月上旬,毛澤東同志在茅坪象山庵召開了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地方黨組織負責人會議,詳細了解湘贛邊界各縣的實際狀況,得出結論:黨在這個地區的群眾基礎較好,大革命時期各縣曾建立過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并有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地方農民武裝在這里堅持斗爭,他們愿意同工農革命軍相結合;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周圍各縣有自己自足的農業經濟,易于部隊籌款籌糧;而且這里地處兩省邊界,距離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城市比較遠,加之湘贛兩省軍閥之間又存在矛盾,敵人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正如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的斗爭》中說:“整個的羅霄山脈我們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較起來,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最有利于我們的軍事割據。”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