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
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是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在調整國民經濟的過程中,采取的一項旨在解決糧食問題,充實農業戰線的重要措施。
“大躍進”以來,由于對農業增產速度的過高估計和對建設事業發展的過急要求,全國城鎮人口出現大幅度膨脹。1960年,全國城鎮人口達到近1.3億,比1957年增加3124萬。城鎮人口的激增,不僅加重了城市糧食供應的困難,而且導致農業生產勞動力匱乏。
1961年,我國糧食供應緊張,僅第二、三季度,就存在80億斤的糧食缺口。為解決糧食問題,增加農業生產,中共中央決定動員城市人口下鄉,減少城鎮人口。6月16日和28日,中央分別發出《關于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食銷量的九條辦法》和《關于精減職工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提出精簡工作的目標是:在1960年底1.29億城鎮人口的基數上,三年內減少城鎮人口2000萬以上;1961年爭取至少減1000萬人,1962年至少減800萬人;1963年上半年掃尾。主要精簡對象是1958年1月以來參加工作的來自農村的新職工;基本辦法是推遲職工職級待遇評定、核對城鎮人口,控制黑戶和征兵工作向城市傾斜等。“九條辦法”成為指導精簡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減少城鎮人口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用陳云的話說,讓城市里的職工重新回到生活條件較差的農村是很不容易的,搞不好要“打扁擔”。由于有各級黨委的充分工作和干部職工顧全大局的支持,精簡工作的各項措施得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批分期進行。1961年,共精簡職工950萬人,全國職工總數比1960年實際減少798萬人;減少城鎮人口1000多萬人。但是,城鎮人口仍比“大躍進”前的1957年多出2758萬人。城市糧食供應和農村生產的困難形勢依然嚴峻。
1962年2月21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西樓會議)召開。中央提出將減少城鎮人口作為克服困難的一項根本措施,決定正式成立中央精簡小組和國家機關編制小組,以加強統籌全國的精簡工作。為了進一步統一全黨的認識,1962年5月7日至11日,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簡稱“五月會議”),決定1962年和1963年兩年內,再減少城鎮人口2000萬人,精簡職工1000萬人以上,動員仍滯留在城市的農民臨時工返回農村,同時動員一部分家在農村的職工回鄉務農,以進一步減輕城鎮糧食供應的負擔。
在已經減掉1000多萬城鎮人口的基礎上進一步減人,精簡工作的艱巨性更大。有些廠長議論說,“調整減人,舉棋不定,思想混亂,工作被動”,企業職工的思想動蕩不安。面對這種情況,周恩來作出指示:精簡工作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對人要妥善安置,二是多為大家找出路,以免人心惶惶。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精簡職工安置辦法的若干規定》,對精簡下來的老弱病殘職工、家庭生活有困難的職工和安置下鄉的職工,發給退職補助費、社會救濟補助費和生產補助費,以幫助他們克服生活困難。同時,為了做好精簡工作的解釋動員,中央下發了《關于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和《關于熱情接待下鄉職工的宣傳要點》,向廣大群眾講清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原因,把經濟困難形勢向人民交了底。這些措施使得大幅度的精簡工作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社會仍然保持了穩定的局面。1962年,中央要求全國職工人數在1961年年末4170萬人的基礎上再減少1056萬—1072萬人,城鎮人口在1961年末1.2億多人的基礎上再減少2000萬人。
1963年2月,職工人數和城鎮人口與當時的經濟水平和生產任務相比,仍顯過多。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全部完成和力爭超額完成精簡任務的決定》,要求1963年全國精簡職工160萬人以上,減少城鎮人口800萬人。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從1961年到1963年6月,全國共精簡1887萬職工,城鎮人口減少2600萬。7月31日,中央批轉《關于精簡任務完成情況和結束精簡工作的意見的報告》,要求各地做好結束精簡的工作。至此,全國性的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工作基本結束。
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工作的完成,減少了城市糧食供應量,減輕了農業負擔,對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起到了積極作用。精簡工作得以完成,沒有出現預想的可能出現的社會混亂,得益于全國人民的全力配合、支持和作出的犧牲。周恩來說,這是領導的決心,是全民的決心。如此大規模的精減,相當于當時一個中等國家搬遷的工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有這個魄力,才有這樣的群眾基礎。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