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重慶篇)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 |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歌樂山麓,包括白公館監獄舊址、渣滓洞監獄舊址、蔣家院子秘密囚室、黃家院子秘密囚室、松林坡戴公祠等。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占地2.14平方公里,主要由烈士墓、白公館、渣滓洞集中營舊址、烈士群雕、烈士詩文碑林、大型浮雕、陳列總館等幾部分組成,園名由鄧小平題寫。
11.27死難烈士墓
烈士墓所在地原為“中美合作所特警班大禮堂”。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在潰逃時將其炸毀。重慶解放后,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前后殉難的300多名烈士遺骸合葬于廢墟上;1955年在此修建了烈士墓和烈士紀念碑;1963年建成“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美蔣罪行展覽館” ,恢復了白公館、渣滓洞的原?貌;1984年,由重慶市千百萬少年兒童集資和政府撥款修建的大型群雕《浩氣長存》落成,并將烈士墓及相關遺址范圍改稱為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陵園北面是陳列總館,有“紅巖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先烈的斗爭史實展”和6個專題展。展覽詳細揭露了國民黨軍統集中營歷史,生動翔實地介紹了楊虎城、葉挺、江竹筠、羅世文、車耀先等革命先烈的事跡。
白公館監獄舊址
白公館監獄舊址位于重慶市歌樂山烈士陵園社區松林坡東南側。
白公館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1939年秋天,軍統局用重金買下將其改造為看守所,主要關押共產黨人等“政治犯”。1943年,“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成立,為解決美軍往來人員的住宿問題,軍統局將所囚人員轉往渣滓洞,將白公館辟為美軍第三招待所。1945年抗戰勝利后,白公館又作為特別看守所重新關押“政治犯”。川東特委青年委員許曉軒,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共產黨員宋綺云、徐林俠夫婦和挺進報特支委員陳然等200名“政治犯”先后被囚禁于此。
渣滓洞監獄舊址
渣滓洞監獄舊址位于重慶市歌樂山烈士陵園社區內歌樂山下磁器口、五靈觀一帶。
渣滓洞原為小煤窯,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其三面環山,一面鄰溝,地形隱蔽。1938年被國民黨軍統局改為關押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秘密監獄,分內外兩院。內院是牢房和放風壩,有男牢16間、女牢2間。外院為特務辦公區和刑訊室。在這個電網密布、崗哨林立的監獄里,關押人數最多的時候達300余人。羅世文、江竹筠等著名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曾囚于此。1949年10月,當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升起時,羅廣斌、劉國志、陳然、王樸等用一床紅色繡花被面和五顆用草紙剪成的五角星制作了一面五星紅旗。由于敵人搶先屠殺,制作紅旗的同志大部分犧牲。
1949年11月27日,就在重慶解放的前三天,國民黨特務將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200多名革命者秘密殺害,制造了震驚中外的“11?27”大屠殺慘案。
蔣家院子秘密囚室
蔣家院子秘密囚室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童家橋街道歌樂山烈士陵園社區歌樂山麓。
此地原為一蔣姓地主的宅院,后被軍統局征用,改作為秘密囚室關押政治犯,由重兵把守,對外稱“將官休養所”。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曾兩度被囚于此,他在這里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囚歌》。經過中共中央多次交涉,1946年3月4日,葉挺將軍從這里被釋放出獄。
黃家院子秘密囚室
黃家院子秘密囚室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童家橋街道歌樂山烈士陵園社區歌樂山角,烈士墓西南740米處。
此地原為重慶民生公司的大股東、大富商黃君高的鄉下公館,人稱“黃家院子”,后被軍統局征用,改作為秘密囚室關押政治犯,由重兵把守。中共早期著名老黨員廖承志被囚于此一年零兩個月(曾兩次轉移到附近小倉庫軍統總部軍械庫短暫關押),直到1946年1月22日獲釋出獄。廖承志是重慶國共談判后最早獲釋的“政治犯”之一。
松林坡戴公祠
松林坡戴公祠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童家橋街道烈士墓地區松林坡。
松林坡位于白公館看守所后山,因松樹遍布而得名。抗戰期間,為避暑和防空襲,戴笠在此為蔣介石修建了別墅群,但蔣很少來此,主要是戴笠自己使用。戴笠死后,在此設靈堂祭祀,俗稱“戴公祠”。 解放前夕,戴公祠被作為秘密屠殺革命者的刑場。原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川西特委軍委委員車耀先、西安事變發動者楊虎城將軍及其20歲的兒子楊拯中、以及楊虎城將軍的秘書宋綺云一家三口(妻子徐林俠、幼子宋振中即小蘿卜頭)均在此殉難。
重慶市歌樂山烈士陵園內的“中美合作所”集中營舊址于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于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