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重慶篇)
紅巖革命紀念館 |
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位于重慶市渝中區紅巖村52 號(原紅巖嘴13 號),包括紅巖村13號、曾家巖50號、桂園、中共代表團駐地舊址、《新華日報》總館舊址、《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等。
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紅巖村13號)所在地。
紅巖村13號(八路軍駐渝辦事處舊址)
紅巖村13號位于重慶市渝中區紅巖村52號(原紅巖村13號)。
1955年,為紀念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領導革命的歷史功績,人民政府在此籌建紀念館,1958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1959年董必武題寫了“紅巖革命紀念館”館名。為加強對與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有關的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后又將曾家巖50號、桂園、《新華日報》總館舊址、《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中共代表團駐地舊址等納入紅巖革命紀念館革命遺址群管理。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武漢,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機關遷到重慶。1938年12月,中共代表周恩來,以及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葉劍英、王若飛、鄧穎超等相繼來到重慶。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軍、新四軍駐重慶辦事處先后在這里成立,組成了由周恩來任書記,董必武、葉劍英、秦邦憲、凱豐、吳克堅為常委的國統區黨的領導核心。由于國民黨不許中共黨組織公開活動,中共中央南方局只能以秘密形式設于公開辦事機構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內,其辦公地點最初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所在的城區機房街70號和棉花街30號。后因人員增多,房屋不夠使用,加之敵機轟炸的危險,按周恩來指示,并在征得原紅巖嘴大有農場主人饒國模女士的同意后,1939年秋天,由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自己設計,將農場一幢三層樓房重建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辦公樓。為適應在敵特包圍中斗爭的需要,該樓設計奇特:右側傳達室裝置了腳踏電鈴,以便在緊急時向內部發出通知; 傳達室門后掩蔽著一個通向二樓的小門,大門開時,即掩了小門。地方當局將這里的門牌號編為紅巖嘴13號(1945年改為紅巖村13號)。1939年至1946年間,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吳玉章、王若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工作,領導整個南方國民黨統治區黨的組織和人民群眾,進行堅持抗戰、爭取民主的革命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曾居住于此。
曾家巖50號
曾家巖50號又名周公館,位于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曾家巖50號,是當時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在重慶城區內的辦公地點。它是一幢3層樓房,右側是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的公館;左側有國民黨警察局的派出所,這幢樓挺立在中間。樓的二層有兩個房間分別作為周恩來、董必武的辦公室兼宿舍,底層和三層為南方局其他同志使用。1945年8月,毛澤東在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期間,曾在底樓會議室接見過中外人士。周恩來也常在這里會見各界人士和中外記者。
桂園
桂園位于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65號(原107號)。
桂園是一座磚樓小院,距曾家巖50號約200米,原是國民黨談判代表之一張治中先生的公館。重慶談判期間,為了毛澤東在城區會晤談判的方便,張治中主動讓出自己在城區的公館供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白天在城內會客和休息,并派憲兵負責警衛。1945年10月10日下午6時,著名的《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簽字儀式在此舉行。
中共代表團駐地舊址
中共代表團駐地舊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中山三路151號(原263號)。
該舊址原為中國銀行宿舍,是一幢中西式磚木結構建筑。1945年12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來重慶出席政治協?商會議,國民政府將此樓撥給中共代表團使用。政協會議期間,周恩來、董必武、吳玉章、王若飛、葉劍英、陸定一、鄧穎超、秦邦憲、李維漢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廣泛會見各民主黨派及各界人士、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為實現民主團結、和平統一做出了不懈努力。1946年5月,周恩來、董必武先后率領中共代表團赴南京后,該處改作中共代表團重慶代表處和中共四川省委駐地。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化龍橋虎頭巖村86號(原62號)。
1939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后,在武漢創刊的《新華日報》暨《群眾》周刊遷到重慶,設報館于蒼坪街和西三街,并于同年10月和12月先后復刊,由潘梓年任社長,熊瑾玎任總經理,華崗、吳克堅、章漢夫等歷任總編輯。1939年館舍毀于“五三、五四”日機大轟炸。隨后,報館遷往化龍橋虎頭巖村62號(現虎頭巖村86號),并自籌資金建起了簡陋的編輯、排版、校對、鑄鉛等辦公生產用房以及宿舍,為防空襲,將印刷等機械設備安裝在新開挖的防空洞里。1945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決定在上海設總館,南京、重慶設分館。《新華日報》重慶分館先后由傅鐘、張友漁任社長,熊瑾玎復任總編緝,于剛任經理,繼續工作至1947年2月,后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
《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民生路240號(原208號)。
該建筑為一幢中西式磚木結構黑色樓房,坐北向南,三樓一底,共有房間6間,面闊7.2米,進深9.65米,《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通高約18米,建筑占地面積480平方米。《新華日報》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唯一機關報,是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創辦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張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1938年5月,《新華日報》在重慶城區蒼坪街(現鄒容路) 設立分館,發行航空版。10月25日,武漢失守后,報社遷至重慶繼續出版,隸屬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來、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直接領導,具體負責人先后為潘梓年、華崗、吳克堅、章漢夫和夏衍。營業部先設在下半城西二街,后因房屋被日機炸毀,遷至現址民生路。這里不僅是當年《新華日報》出版和發行的前沿陣地,同時還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和報社負責人與外界聯系的重要聯絡點。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吳玉章等經常在此會見各界朋友,報社社長潘梓年等也經常來這里辦公和會見來訪者。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期間,也曾到《新華日報》營業部看望報社同志們。1947年2月28日,《新華日報》營業部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紅巖村13號(八路軍辦事處舊址)于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又將中共代表團駐地舊址、《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歸入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一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桂園于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先后于1983年12月、2000年9月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于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