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濤烈士故居(重慶篇)
萬濤故居
萬濤花崗巖塑像
萬濤烈士故居位于重慶市黔江區馮家街道桂花居委2組。
萬濤烈士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坐北朝南,占地34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呈四合院布局,系木質結構單檐懸山式屋頂,青瓦覆蓋,穿斗式梁架,4穿9柱。正廳面闊7間35.2米、進深8間8.8米、通稿6.5米,還有東西廂房和朝門。其中,正房東側第一間為萬濤誕生地,萬濤曾在這里度過14個春秋,后外出求學,并投身于革命。解放后,該房屋作為馮家糧站使用。2011年,該故居由黔江區糧食局移交給黔江區文化局管理,同年開始前期修繕工作,2003年基本完成。2004年至2005年進行了后期維修和陳列布展,2005年10月25日正式開館,并向市民免費開放。2006年7月4日,萬濤花崗巖雕像在其故居落成。
萬濤(1904—1932),原名萬詩楷,號鐵民,化名王德,土家族。1923年7月考入重慶川東師范求學。其間,與重慶學聯負責人張錫疇一起積極投身青運學運工作。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1月經童庸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改名萬濤。隨后赴上海在周恩來的指導下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萬濤作為中央巡視員,到湖北貫徹八七會議精神,指導農運、農暴工作。1928年1月,鄂西特委在宜昌成立,周逸群任書記,萬濤為委員,后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他與周逸群、段德昌等領導鄂西的游擊戰爭,為鞏固鄂西革命根據地以及湘鄂邊蘇區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1929年7月,萬濤受中央委派到處于低谷的紅四軍傳達黨的六大精神,介紹井岡山經驗,完成了關系紅四軍存亡的走馬坪、堰埡整編。1930年初,萬濤擔任紅四軍第二路黨代表,與賀龍、周逸群一起堅決抵制李立三的左傾錯誤路線,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同年2月中旬,萬濤任紅四軍政委。紅四軍東進與紅六軍會師后,組成紅二軍團,任軍團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鄂西特委改為湘鄂西特委,萬濤為副書記。1931年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臨時省委成立,萬濤任中央分局軍委委員、臨時省委常委和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9月28日,紅三軍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改組了紅三軍前委,萬濤任前委書記和紅三軍政委,與賀龍并肩戰斗,鞏固和發展了洪湖蘇區。10月,夏曦以省軍委主席團名義,改編紅三軍,親任政委,撤銷了萬濤的政委職務,改派到湘鄂西臨時省委任宣傳部長。萬濤不計個人得失,身處逆境,仍積極工作,與錯誤路線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1932年5月,湘鄂西蘇區“肅反”運動開始,萬濤首當其沖被捕。8月31日,年僅28歲的萬濤被扣上“反革命高級坐探”、“改組派首領”等帽子,與柳直荀、潘家辰等多名湘鄂西蘇區高級領導人被錯殺于洪湖根據地瞿家灣青龍坑。1957年12月,國務院審定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中列上了萬濤的英名。1984年9月,民政部向萬濤遺孀頒發了萬濤同志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萬濤烈士故居于2002年7月被黔江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黔江區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1月被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5月被中共重慶市紀委命名為重慶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