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國民黨原是一個組織松懈、成分復雜的團體,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軍閥和政客。孫中山雖然有改造國民黨的決心,但是除了廖仲愷、宋慶齡和何香凝等極少數黨員外,并沒有多少可以依靠的力量。這樣,他改組國民黨的工作,便不得不依靠加入了國民黨的中共黨員。1922年9月,孫中山在上海召開國民黨改進黨務會議,指定包括共產黨人陳獨秀在內的九人為國民黨黨務改進案起草委員。后來,孫中山又先后發布了《中國國民黨宣言》、《中國國民黨黨綱》和《中國國民黨總章》。在孫中山的指定下,一批共產黨人還擔任了國民黨本部及某些地方支部的負責人,使國民黨改組工作有了進展。1923年10月,蘇聯代表鮑羅廷來華,把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鮑羅廷是一個富有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的人,孫中山聘請他擔任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后又聘請為政治顧問),國民黨的改組很快進入實行階段。10月25日,國民黨改組特別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委任廖仲愷、胡漢民、譚平山(共產黨員)等九人為委員,汪精衛、許崇智、李大釗等五人為候補委員,組成新的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會,負責進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不久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公布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孫中山、廖仲愷等排除了國民黨內部的重重阻礙,堅持聯俄、聯共方針,積極籌備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出席開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產黨員20多人,包括李大釗、張國燾、譚平山、瞿秋白和毛澤東等人。其中,李大釗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譚平山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
大會有兩項重大成果。政治上,通過了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的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政治原則和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相同,因此,新三民主義就成為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組織上,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章程》和改組國民黨使它革命化的各項具體辦法,其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是否決了國民黨右派提出的黨員不得跨黨的意見,確認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可以個人資格參加國民黨。大會還選舉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李大釗、譚平山等共產黨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林伯渠、毛澤東、瞿秋白等共產黨人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會后,各省、市的國民黨黨部也大部分以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干進行了改組。這樣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局面就基本形成。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