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中產階級”的概念不是毛澤東提出的?
“中產階級”的概念不是毛澤東“獨特地提出的”,在毛澤東同志之前,就曾有過對“中產階級”這一概念的表述。“中產階級”這一概念的最初提法可以見于1919年2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6卷2號上發表了《戰后之婦女問題》。在這篇文章中他較深刻地分析了婦女運動,他認為婦女解放運動不是一般的男女平等問題,“仍是帶著階級的性質”。它應分為“中產階級的”和“勞動階級的”兩種不同性質的婦女解放運動。而“中產階級的婦人”運動與勞動階級的婦人“全不相干”。因此,“中產階級婦人的利害,不能說是婦人全體的利害,中產階級婦人的權力申張,不能說是婦人全體的解放”。1919年4月,《每周評論》第16期刊登了摘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的一部分,也提到了“中產階級”的概念。在這里把資產階級稱謂為中產階級。譯文指出,“這些無產階級的平民,將行使他們政治上的特權,打破一切的階級,沒收中產階級的資本,把一切的生產關系,都收歸政府掌管。”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李大釗對中產階級的論述也進了一步。他由一般的提出,進而把中產階級稱為“自由的中產階級”,以示區別于中國的大資產階級。同時又把第二國際社會黨人的運動稱為“中產階級的運動”,把共產黨人的運動稱為“勞工階級的運動”。在論述社會主義革命時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社會主義的精神,使之普及于一般,直到中產階級的平民政治的特色私有制完全廢止”,“以勞動階級的統治,替代中產階級的少數政治”。此外,在蔡和森與毛澤東等通信中發現,蔡和森也曾多次使用中產階級這一概念。他指出,“中產階級的德謨克拉西……”、“中產階級現成的職業機關”、“中產階級文化運動”等等。蔡和森還指出:“現今全世界只有兩個敵對的階級存在,就是中產階級與無產階級”,而這兩個階級建立的不同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與中產階級專政”。從以上的資料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產階級”的概念不是毛澤東“獨特地提出的”。認為“中產階級”的概念是毛澤東獨特提出的,可能是將毛澤東同志對中產階級的表述作為完整的概述,其意義已經與最初的含義不相同了。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么》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